原题:江苏产研院:深耕“试验田”、打造新生态,从“科技强”走向“产业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江苏是如何通过深耕“试验田”、打造新生态,从而勇闯科改深水区、激活创新动力源的?4月23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一探究竟。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江苏产研院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进行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中财办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年度任务清单。
“企业愿意掏钱来解决的技术需求才叫‘真需求’,江苏产研院与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并调用下属研究所科研力量或海内外大学合作伙伴的资源帮助对接解决。”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助理郜军介绍道,成立的联合创新中心主要做战略研究、做技术路线图,提炼征集企业解决不了但又愿意掏钱解决的“真需求”。目前,江苏产研院已与265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以企业愿意出资为标准征集提炼产业技术真需求,形成榜单,全球组织“揭榜挂帅”。“这200多家联创中心,是江苏产研院梳理‘卡脖子’问题的主要抓手。目前,江苏产研院已对接达成企业技术合作400余项,合同额累计超过12亿元。”
在此基础上,江苏产研院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实施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我们将高标准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郜军介绍,目前已在全球范围遴选了255位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组织实施了5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已有10个项目达成研发目标并实现融资,其中5个项目估值超过10亿元,同时,在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公司。“另一方面,我们将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一流专业研究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供给。目前,江苏产研院已布局建设72家专业研究所和重点领域集成创新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载体。”
此外,为实现“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江苏产研院采取“团队控股”运营公司模式,建设专业研发平台,赋予人才团队技术路线决定权,技术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释放了研发团队巨大的创新活力。“例如与南京大学高翔教授团队共建公司化运营的比较医学研究所,团队控股65%,专注于小鼠模式研发,2022年4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市值接近110亿元。”郜军说。
数据显示,自2014年底至今,江苏产研院专业研究所从17家增长至72家,研发人员超过1.2万人,转移转化技术7000余项,衍生孵化了1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企业更是超过2万家。
“下一步,江苏产研院将进一步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优势,以初步构建的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包含人才生态、空间生态和金融生态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为基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郜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文 王悦谋/视频
编辑: 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