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行业_5G赋能_千行百业_5G赋能_无所不能 网上高新区_云上科技园 科技商圈_创业大街_商贸圣地_云上商圈_信息共享  网上石牌村_云上华强北 科技园区_企业宣传_产品推广_招商招投_服务共享 网上三好街_云上中关村 科所院校_院校宣传_专业推介_成果展示_校企合作 网上科技展_云上博览会 网上太升路_云上磨子桥
推广 热搜: Tiktok  Facebook  通讯  研究  华为  马云  大学  北斗  中国移动  园区  大数据  任正非 

“第一学历”歧视,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日期:2021-10-05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浏览:24606    评论:0    
核心提示: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因教育部最近的一次答复,第一学历概念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教育部答复称,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因教育部最近的一次答复,“第一学历”概念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教育部答复称,“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并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看“第一学历”,却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教育部的回应,社会舆论也不是一致赞同。有网友称,没有“第一学历”概念,但不能否认“第一学历”极为重要的事实,如果“第一学历”不重要,为何大家要拼命考好大学,一个清华本科毕业的学生,和一名自考本科的学生会一样吗?用人单位用“第一学历”选人,是提高选拔效率的办法,“第一学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

这些舆论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公众对“第一学历”的态度。不少人认为,用人单位看“第一学历”不是歧视,是选材的合理标准。这会影响推进破除”唯学历““唯名校”的改革。

招聘看“第一学历”就是学历歧视,这是毫无疑问的。例如,对于一名博士生,用人单位查出本科是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就有可能不录用,这不是学历歧视,是什么呢?

当前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的定义,主要是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读全日制本科,是“双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这就用学历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

按这种办法选人,效率是极高的,几千名学生来应聘,根据其最高学历、“第一学历”,很快就可以列出“三个985”一路飘红的求职者。

然而,这是一种很粗陋的选才方式。这种选材方式,并不能为用人单位招聘到真正的高素质人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本科进入名校的学生不用努力,也可凭“第一学历”获得竞争优势,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学习吗?那些高中毕业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就会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这会影响整体人力资源的质量,是用人单位不负责的做法。

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板子不能只打用人单位。近年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教育内卷化这更多是社会问题,如我国是“学历社会”,用人单位招人看重学历,家长也不得不要求自己孩子考入名校。

在“学历社会”环境中,改革中高考制度,是解决不了教育内卷化问题的,因为学生的成才选择是单一的,就是要获得更好学历。

“学历社会”与我国实行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及学校办学密切相关。985工程、211工程本来是为了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985、211建设高校,变为了“985高校”“211高校”。发达国家的大学也有名校非名校之分,但后者的名校是社会认可的,不是用行政计划、工程给学校贴标签,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

赞成“第一学历”者还认为,由于普通本科、专科院校的办学质量不高,所以用“第一学历”会选到真正的人才。实行“第一学历”选标准者,也不全是认可名校的教育质量,他们认可的是高考选拔,认为高考进名校的学生,总体来说还是素质更好的。换言之,是以高考选拔代替人才选拔。

这折射出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认可,尤其是对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和博士教育质量的认可度不高。在美国,社区学院和名校签有转学协议,在社区学院获得的学分,和名校学分是等值、互认的。我国的本专科院校,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名校的本科教育也要求不严。当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普遍认可时,按学历标准选人就会成用人单位的选择了。

因此,要消除“第一学历”歧视,除了抓公平就业,治理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做法外,不能再人为地把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给所有学校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的环境。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都要严格执行培养标准,提高淘汰率,达不到培养标准不能授予学位。不严格执行标准,甚至贩卖文凭,就会制造学历泡沫,“第一学历”就会成为应对学历泡沫的扭曲标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中国通讯市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通讯市场网”及其作者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通讯市场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通讯市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在网站留言(请点击)处留言。
打赏
 
 
更多>同类通讯信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通讯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展位宣传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2021778号-1